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中华文明标识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陈红玉,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北京社科重点项目1项,首都高端智库重大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在权威期刊、C刊、核心、三报等发表论文50多篇。获北京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2项。


 



项目内容: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绵至今且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标识是指集中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特质和风貌的视觉表征及其相关载体,其内涵涵盖三大文化维度和六大层面。本课题尝试立足于设计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野,综合运用哲学、图像学、设计学、传播学、符号学、人类学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考察中华文明标识的视觉设计呈现及其特征、法则、形式、体系,并进而探索如何推进中华文明标识的有效传播及其传播媒介、方法、规律和现实路径。具体思路与内容体现如下,在情势研究方面,探讨文化优势在当前世界话语体系与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意义,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标识与“四个自信”理论,中华元典精神与中国道路选择;在理论阐释方面,探索中华文明标识艺术呈现与视觉设计的基本原理,“符号-图像”传播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在理论建构方面,利用“STVP”视觉模式来诠释文化标识的视觉再现与传播;在路径探索方面,中华文明标识的提炼与再塑造,中华文明标识的视觉设计规律,如何建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并推进中华文明标识的有效传播。

 


创新价值:

    项目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20大报告中,“中华文明”出现了4次,并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部分,明确要求“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说明了本课题系统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二,在较系统的文献检索基础上,研究比较发现,从整体而言,关于“中华文明标识”及其“艺术呈现与传播”的系统性研究当前还相对较少,这一领域需要更多研究来添砖加瓦。第三,在学术思想层面,强调中华文明标识的视觉呈现及其图像价值重建意义,中华文明标识的设计呈现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第四,在应用价值层面。强调中华文明视觉标识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无声”媒介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无意识”沉淀作用,这一“内生式”沉浸式传播方式对核心价值观有着强大的塑造作用。